首页>新闻>正文

百名科学家进校园暨“光明行动”启动 东方蕴才发布科学教育“中国方案”

2025年8月19日—— “百名科学家进校园”大型公益活动暨光明行动启动仪式近日在上海松江大学城中国东方蕴才培训基地举行。活动汇聚科学家、教育界、企业界代表及东方蕴才团队,共同聚焦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夏斯兵介绍了公益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路径。东方蕴才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葛宁发表题为《传承·创新·引领——打造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中国方案》的主旨演讲,强调集团响应“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指示,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未来科学家。

核心举措与创新实践

葛宁阐述了东方蕴才科学教育的四大核心方向:

一、扎根中国大地:科学教育的文化根基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藏着独特的科学智慧。从《周髀算经》的勾股定理,到《天工开物》的工艺体系,东方蕴才以"古为今用"为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深度融合:

开发“墨子实验室”课程,在量子通信实验中融入“兼爱非攻”哲学。

构建“天问课程体系”,以屈原《天问》串联国家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科技项目。

我们坚信:科学教育的中国范式,必须从文明根脉中汲取营养。

二、破解"卡脖子"难题: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东方蕴才创新提出"三早培模式":

1. 早发现:联合中科院建立"少年科创潜能评估系统",覆盖全国300所中小学;

2. 早培养:与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共建"未来科学家工作站",真实项目驱动学习;

3. 早衔接:打通"小学- 中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通道,2023年已有17名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在浙江宁波的"超导材料少年研习组",中学生与院士团队共同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收录——这印证了"少年强则科技强"的真理。

三、科技向善:培养有温度的创新者

我们拒绝“唯分数论”的科研机器培养。在“青藏高原生态科考”项目中,孩子们既学习卫星遥感技术,更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AI伦理工作坊”里,少年们与哲学家、工程师共同制定《人工智能青少年伦理公约》。这种“科技+人文”的双螺旋培养,正是中国科学教育对全球的独特贡献。

四、开放共赢:构建全球科教共同体

今年,我们启动"数字丝绸之路科学教育计划": 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在线科学课程,用户覆盖43国;

发起"国际少年科学家峰会",中国孩子与非洲同伴用AI共同解决蝗灾预警难题。

这些实践表明: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教育可以有中国方案。

创新课堂:项目制学习的真实蜕变

葛宁以《智能生态农场》项目为例,展示创新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学生针对“果蔬运输损耗25%”痛点,跨学科(生物、物理、数学、语文)寻求解决方案。

深度实践:历经田野调查、17次原型迭代(技术升级)、与农科院专家对话,实现深度学习。

多维成长:*认知提升(如设计LED方案延长叶菜保鲜期40%)、软技能锻炼(路演、辩论)、价值观塑造(团队决议30%潜在专利收益帮扶留守儿童)。

东方蕴才的课堂实践表明:当课堂与真实世界同频共振时,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科学家"。他们的成长轨迹,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有效的科学教育。

提出“SMART”科学教育中国新范式

东方蕴才创新性提出“SMART”科学教育中国范式,融合科学(Science)、品德(Moral)、艺术(Art)、责任(Responsibility)、技术(Technology),系统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命题。

展望未来

葛宁引用《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寄语,强调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中国科学技术雄踞天下的节点来临”的时代背景下,东方蕴才将以中国式“SMART”科学教育为引领,推动科学教育成为创新火种的火炬手、中华文明的解码器、人类进步的共同体,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教育科技力量。

百名科学家进校园公益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司马加腾向组委会赠送了墨宝和百福。

(赵冬杰、陈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QQ:211544606

文章点评:

表情